【COVID-19論壇系列三】林宗弘〈建構韌實力(Resilient Power):全球疫情下台灣的公民社會與創新福利國家〉
隨著全球疫情漸緩,各國逐漸迎向「後疫情」的「災後重建」工作。這次疫情對全球經濟造成規模罕見的衝擊,根據學者估計(https://reurl.cc/qdKv2n),美國今年GDP成長率估值為 -10% 至 -24%,歐洲與東亞各國第一季年增率也多為負成長,且由於疫情同時衝擊實體經濟與金融市場,全球經濟復甦所需時間有可能比2008年金融危機來得漫長;臺灣則拜防疫有成,第一季年增率是少見的 +1.54%。
災後重建必然面對的首要問題就是:我們如何減低未來災害帶來的傷害風險?中研院社會所的林宗弘老師,從 #災難社會學 的知識視角出發,聚焦於兩項指標:「#脆弱性」與「#韌性」,藉以檢視各國應對災難風險的能力。宗弘老師首先分析各國疫情數據與各國政治、醫療、社會人口之間的關係,發現「西方民主國家失敗」的論述並不完全正確,特定政治制度與政策偏好仍有助防疫。接著,宗弘老師比較中國與台灣,分析兩國在「公民社會的韌性」的差異,如何導致兩國政府採用截然不同的防疫政策、產生不同的防疫成果。最後,宗弘老師提出「創新福利國家」的概念,期許台灣持續運用科技創新改善脆弱人群的防疫能力,並藉此機會重整產業鍊,減少對中國的產業依賴,善用台灣在國際關係中的韌實力。
-------
文章連結:https://twstreetcorner.org/2020/05/19/linthunghong-7/